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出口外向型经济的危险是什么?

出口驱动的经济模式是自我毁灭的,建立在出口上的成功也是中国经济的阿契里斯的脚后跟。在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大部分领导人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如何建立市场经济,当然更不知道怎么从计划经济转成市场经济。中国当时采取实事求的改革方法,用一句话来概况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日本在已经五六十年代创造的经济奇迹和建立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业,台湾和韩国紧跟日本之后,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出口。

中国从邻居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学习到出口外向型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秘密,因为中国当时没有国内需求,居民收入低,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的动力只能是来自于外部的需求,从80年代到90年代东南沿海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进行加工贸易,从低端做起,生产衣服、鞋子、玩具、电子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后来这些地区的加工业升级到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电气设备等。与此同时,很多跨国公司也都来到中国,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在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经济学的“供给创造需求”已经不再正确,尤其是今天到处产能过剩。在今天的世界经济舞台上,需求驱动经济增长,而不是供给。因为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资源的缺乏,这一假设遇到了巨大挑战。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曾经是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因素,在全球化的时代有充分的供应。产能在今天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扩张。

2012年全球的主要品牌手机制造商生产了20亿手机,地球上的人口为70亿,目前的生产产能在摩托罗拉和索尼以及一些台湾制造商失败之后有所控制。可以想象如果他们的剩余产能都全面恢复生产,每一年地球上的每两个人就可以得到新手机。在历史上产能扩张需要很多年才能实现,市场饱和需要甚至几十年. 例如电话和收音机的市场饱和花费5060年时间,个人电脑花费了20年的时间,而今天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给地球上的每个人生产一部手机。

所以今天的经济增长是决定于需求,而不是供给。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由于国内需求的缺乏选择了出口的道路,这条出口增长的道路显然是非常成功的,但其假设就是欧美的消费者不停的购买这些产品。

    在冷战结束之后,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几乎没有限制,加上同样充足的廉价金融资本,创造了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世界贸易组织降低了关税,便利了全球贸易。中国在80年代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经济迅速的和国际接轨,虽然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阻力,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经济的整合迅速完成了。

中国,印度,东欧等国家释放出来的过余劳动力, 加上廉价的通讯,安全的海洋运输,全球的制造业被大规模的迁移到新兴市场国家。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以后,几乎所有的低端制造业都被外包到中国,印度,东南亚。这样的外包和全球化在中国和印度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因为中国的劳动成本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印度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在1994年和2004年之间,中国的就业总数增加了七千万,达到了7.5亿,印度的就业增加了四千万,达到了3.6亿。(资料来源:《未来亚洲》,Stephan Roach)中国是冷战后结束的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和西方盟友欢迎中国和全球经济的接轨,一方面是感谢中国在冷战中的帮助,另一方面西方相信中国会成为跨国公司所需要巨大的市场。

9/11”事件和以后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避免了美国在90年代末期的互联网泡沫,以及“9/11”事件所可能造成的经济萧条。Greenspan为避免萧条所用的神奇工具就是“降低利息”。回头看来这些政策并没有错误,也很及时,有效地防止美国经济的严重下滑。但这看上去不相关的两个事件,美国的低利息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对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贸易不平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低利息造成了房屋贷款的巨大需求和房价的上涨,房价上涨造成的财富效益让无数的美国人把房产价值当作取款机,来满足毫无节制的购买欲。美国人高高兴兴的去买汽车、家具、电子产品、衣服鞋帽等等,大部分消费品都是进口的。用房屋价值贷款(home equity loan)或者信用卡的消费,最终导致了贸易的不平衡和美国的金融危机。

2001年以来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中国的出口经济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 全球化是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后才真正开始,意识形态之争到此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全球市场。在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贸易伙伴,在东西方的阵营里贸易是加强联系和经济发展,并对付另外一方阵营的工具。在七八十年代,西方经济由于石油危机,民权运动和越南战争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消费者信心降低,通货膨胀,经济停滞。

里根和撒切尔出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信奉,从1980年之后,西方社会明显放弃多年来建立福利社会的主导方向,转变到建立市场经济。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倡导自由贸易、放松监管、小政府、减少福利和税收。里根和撒切尔的经济政策,相对于罗斯福新政之后所实行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显著的革命性的变化。在里根和撒切尔执政的思想影响下,在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就成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很自然的延伸。全世界都在忙着做生意,只有蓝天才是限制。

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关于竞争比较优势的思想早已被经济学家和商业领袖们广泛接受。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经济体,应该对其他国家开放。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倡导美国把低端的制造业外包到第三世界去,而美国经济升级到高端和服务性行业,全球分工在理论上可以提高全球的经济效益。

自由贸易可以提高全球的效益和经济发展。“自由贸易不仅是一个经济机会,也是一个道德标准,贸易创造就业,当我们打开市场的时候,我们给全球的穷人创造了新的希望,所以我们提倡自由贸易,提倡政治平等。”这是布什总统2001年的一个讲话。太高的关税和保护主义使得自由贸易不可能。历史上在19世纪30年代,在金本位下的英镑和英国的海上力量,使得全球化达到顶峰。 到了20世纪之后, 两次世界战争,货币市场的波动和冷战破坏了全球贸易和市场扩张。关税和保护主义分化了全球市场,虽然技术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全球化水平低于19世纪。

在二战结束之后,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被建立起来,以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第三个布雷森体系机构,当时叫做国际贸易组织(ITO),以协调和监管全球的贸易,由于各方同意不一至而没有能够诞生。取而代之的是当时的23个国家签订的《关贸总协定》作为临时性的、多边的协议,以降低关税, 增加贸易。从1947年到1994年,《关贸总协定》进行了八轮的谈判和修改。关键性的一轮会谈,1986年到1994年长达八年的乌拉圭会谈,终于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协议和正式的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诞生于19951月份。世贸组织的协议超过了《关贸总协定》的范围,包括货物、服务、知识产权、投资等。在这样大环境下,全球贸易如日中升,从1970年到2008年,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球GDP的比例从20%上升到55%

借着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东风,中国的出口由1980年的98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8980亿美元,中国的出口在三十年中增加了195! 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奇迹。同时中国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由1980年的1%上升2011年的11%,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所以,全球贸易带动了东亚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他们经济起飞的早期。出口,主要是对欧美国家的出口,解决了东亚国家经济发展中内部需求不足的问题,使得他们的经济能够超常规高速发展。

鸽子和老鹰打架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全球化的目的并不是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当时的希望是中国成为世界的消费市场。关于世界贸易谈判,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经批评,美国和世界各国的所签订贸易协定是不公平的,偏向于(美国)跨国公司。他的批评很有可能是正确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遇到了美国方面很大的阻力,其谈判过程长达九年之久。

但令人惊奇的是跨国公司并没有在中国很成功,很多是完全失败的,全球化并没有把中国变成跨国公司的市场,而反过来变成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Whirlpool Maytag是美国最大的家用电器的生产商。从90年代进入中国,当时他们希望很高财大气粗,相信依靠他们的产品,质量优势,高效率管理和强大的资本,一定能占领中国市场。

Maytag 1996年进入中国是通过在合肥的合资企业生产洗衣机开始的。 Maytag的洗衣机是高品质的美国制造的象征,刚开始Maytag的洗衣机在中国很受欢迎。但是当公司准备在中国引入高端电冰箱的时候,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当时的电冰箱引用的是美国同样设计,当地的品牌,而合资企业的当地品牌是低端洗衣机和电冰箱的品牌。M的高端电冰箱的售价不为客户所接受,尤其是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新设计的电冰箱销售很慢。当公司决定修改设计的时候,漫长的设计方案需要通过香港亚太总部到达美国总部,美国总部需要批准,再一步步的回到合肥的生产工厂。 其缓慢的过程被竞争者钻了空子,他们以低价格和新颖的设计吸引了客户,抢走了销售。在一系列的产品设计失败之后,中国的管理层也频繁变化,Maytag最后放弃了中国市场。2002Maytag变卖了在合资企业的股权。

Whirlpool在中国经历了类似的失败,在1995年到1999年花费了1.45亿美元和5个合资项目之后,惨痛在中国市场失败了。Whirlpool拒绝向当地市场低头,选择的设计太重太大,对于通常很小、拥挤的中国厨房来说根本不适用。所以Whirlpool的各项产品系列,包括电冰箱、洗衣机、烘干机、微波炉等全面失败。回头来看Whirlpool90年代有一个很好的机会窗口,因为当时中国的家用电器制造商都很小,产品质量低下,缺乏经验,缺乏设计,当WhirlpoolMaytag这两家电制造商在很多方面都失败了,走错路,丢失成功的机会,让竞争者脱颖而出。因为他们想保持美国制造的传统和质量,他们也没把中国变成制造中心,像其他制造业的跨国公司一样。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骄傲也许值得敬佩,但他们在生意上的失败却不可原谅。

9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在电视报纸大谈消费者从全球化和外包中受益, 廉价商品,低通胀,低利率。美国经济可以持续发展,因为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领域”。但他们没有想到外包给美国经济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力,也许美国从外包中受益了,但受益的都是跨国公司和它的股东们,不是美国的普通工人。在几十年的外包之后,美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制造业,汽车是日本和德国和天下,而在50年代全球的人们都希望和羡慕拥有美国制造的汽车。衣服、鞋帽、玩具、电子产品都在中国和印度生产,而且大部分是欧洲的品牌。

    在自然界的竞争中有很类似的例子老鹰和鸽子打架。老鹰和鸽子打架,老鹰肯定赢。因为老鹰每次都赢,所以逻辑的推论是老鹰应该把鸽子赶尽杀绝了,因为老鹰是更好的猎食者,也是更好的战斗者。但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老鹰和鸽子在自然界中已经共同存在几百万年。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平衡现象呢?1976年在Dawkins出版的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中解释了这一现象。老鹰并没有把所有的鸽子消灭掉,因为如果所有的鸽子都绝迹的话,老鹰在下一次打架中遇到的终将是老鹰。鹰和鹰的打架每次都会有一胜利者,一战败者,而战败者会严重受伤。鸽子和鸽子打架不会造成受伤,也不会有明显的战胜和战败者。老鹰和鸽子打架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老鹰

鸽子

老鹰

50, -100

-10, 50

鸽子

50, -10

0, 0

资料来源:《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 1976

    如果一群体中只有一老鹰和许多鸽子,老鹰会赢每一场打架,这样老鹰的基因就会得到放大,最终在群体占绝对优势。但是假设老鹰已经战败了所有的鸽子,只剩下最后一只鸽子,老鹰每次都会跟另外一老鹰打架,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平均结果是-25(-100+50=-50),少于鸽子和鸽子的打架(平均结果是0),和鸽子和老鹰打架(平均是-20)。因此,鸽子的基因数量就会慢慢的恢复。

最终的结果是鸽子和老鹰的比例在自然界达到稳定的平衡,这现象叫做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是由史密斯和普利司197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报告。

    今天中国的低中端制造业就是老鹰,而世界上其他的小制造商就是那个鸽子。由于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和廉价资本,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打败了所有的对手,然而如果他们继续毫不留情的战胜所有对手,他们就会最终遇到象老鹰和老鹰打架的情况,因为他们找不到消费者来买他们的产品,他们必须和同业竞争者打架以生存下去。所以进一步的出口增长将导致海外消费者的消失。

中国从出口经济转变成消费经济是必须的,只有国内的需求强势代替出口的需求,未来的经济增长才可持续。才有可能建立和谐的,和平的国际贸易关系。中国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以促进国内需求的释放,譬如社会保障基金、医疗保险、税收和财政改革、户口改革等。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樊纲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所说,“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国内消费不大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中国转型为消费经济肯定不容易,除非进行深刻的改革。

为什么中国未来的出口增长不可持续?

中国的太阳能行业重复了中国从80年代以来的出口外向型经济的模式,也就是说所谓的“两头在外”,行业的生产设备是进口的,行业的最后产品也是全部用来出口。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使得中国的太阳能电池行业爆炸式增长。地方政府热衷于建设新能源行业,为企业提供了廉价的土地,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中国的太阳能公司大部分建立于2000年左右,那一年无锡尚德刚刚成立。2005年的时候中国拥有200MW的产能,是全球市场份额的11%。几年之后,在2011年,中国的产能已经达到了13,000MW,是2005年产能的65倍,全球市场份额的47%。中国太阳能电池90%出口到欧洲、美国,以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和美国作为最大的销售国。

与此同时,中国海关对太阳能企业所征收的17%增值税返回,使得行业利润丰厚。在金融危机中,欧洲国家给太阳能的安装提供补贴,为缓冲经济下滑的财政措施,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企业充分利用财政刺激提供的机会。多晶硅产能的快速扩张导致了价格从2008年的475/公斤下降到2011年的50/公斤(刚刚高于边际成本)毛利润从2008年的80%变成2011年的亏本。多晶硅是太阳能电池产业链的瓶颈,在中国的产能迅速扩张之后,太阳能电池板产量急速上升,就像电视机、DVD、微波炉、冰箱一样,在产能大量扩张之后,价格下滑,产能过剩成为巨大的问题。

同时欧洲国家不久就意识到财政补贴并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中国的光伏产业进行反倾销的诉讼,太阳能电池出口2010年达到顶峰,2011年之后开始下滑。同时全球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在中国企业的强大攻势下纷纷败落:

1.     20119月美国的太阳能电池薄膜制造商Solyndra宣布破产,该公司曾得到美国政府4亿美元的投资。

2.     20124月德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宣布破产,

3.     First Solar, Inc.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公司,股票从2008年的$300块钱跌到2013$40元,该公司在2010年的盈利达到顶峰之后,2011年和2012年分别亏损。

4.     20133月无锡尚德5.4亿美元债务违约,欠当地银行14亿美元,它的股票从2008年的$50块钱跌到2013年的$0.6.

今天中国最大的十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共负债175亿美元,整个行业处于亏损或破产状态,中国太阳能电池的快速升起和失败充分显示了依靠出口的危险,市场需求完全不在自己掌控之内,还面临着地缘政治经济等各项风险。

相反的例子,同光伏工业相比,太阳光热产业是没有人关注的丑小鸭,热水板制造商完全注重于国内需要,生产低技术的屋顶集热装置,给家庭提供热水。中国是世界上安装太阳热水最大的国家,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安装在屋顶或者后院里,提供热水满足家庭需要。太阳光热行业在取得了低温热水行业的成功之后,正逐渐向高温热水行业进军。高温热水可以用来发电,用光热技术来发电比光伏技术要便宜得多。

依靠出口的经验教训非常明显。中国出口外向型的经济政策应该立即被放弃(虽然这些政策可以短时间促进经济的发展),在2008年的危机中,中国又一次捡起了出口这个老把戏,依靠出口返税来刺激经济的发展。确实从行业的角度看,危机中中国企业打败了很多对手,但这不是进化稳定战略。太阳能电池行业的成与败就充分证明了。

同时由于欧美国家的高失业率和高负债,消费将在长时间内萎靡不振,即使他们的收入有所回升,大部分人家庭会去杠杆和还债,而不是用来消费。如果中国继续刺激出口,同贸易伙伴的摩擦将进一步加剧。 外包会导致失业率的高升和社会的不稳定,这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和报纸上所看到的。

9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美国的基尼指数从0.3上升到了0.4,收入差距在过去的十年中进一步加大,在低端制造业被外包到第三世界的同时,公司的利润率持续提高,公司的利润填满了高管,股东的口袋,也让美国的养老金收获甚丰,这点从美国的股市上就可以看出来。但同时深受其害的是大量的低中端人群,“占领华尔街”运动反映的正是这些人,处于社会底层的工薪阶层,在经济上的苦难和挣扎。

丰田汽车在美国的召回说明了什么?

200910月到201010月丰田汽车在美国召回了930万汽车,并停止出售所有的这些模型, 短时间内这样巨大的汽车召回在历史上没有先例的。 召回的原因是因为丰田汽车的油门板,在开车的过程中会出现意外加速。这件事的触发点是2009828日美国加州的一位高速公路巡视员,同家里的三位成员开着一辆Lexus ES305汽车回家。在高速上突然汽车意外加速,刹车失灵,在撞到另外一辆车之后翻车,四人遇难。

在这起事件之后,《洛杉矶时报》继续报道了另外几起丰田致命的车祸,这些车祸都是由于油门板自行加速,刹车失灵而造成的。《洛杉矶时报》宣称丰田汽车公司在过去的八年中不顾1200起意外加速的事故报告,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安全委员会也把这些事故报告置之妄闻。在后来的国会听证会上,记录显示在2000年和2009年丰田汽车共收到了2600起关于油门意外加速的抱怨,但丰田汽车直到2009年的10月才开始召回这些汽车。 耽搁的时间:八年整。

丰田汽车召回的930万辆车,死亡纪录为37起,死亡率为1/25万。同时美国每年驾驶死亡率为1/8000,这样的一个数字比例让人深思。在过去的十年中大概有40万美国人在交通事故上丧生,但是从来没有大众舆论和新闻界对汽车商的抨击。930万辆丰田车造成死亡事故37起,公共媒体对丰田汽车的敏感和愤怒反映的不是汽车事故的问题,而是进口的外国产品取代了美国的工作。在金融危机中,大量汽车工人的失业更是火上添油。

为什么丰田车油门意外加速的问题突然出现?当金融危机袭击美国汽车工业的时候,美国汽车销售量一落千丈。面对着日本、韩国和德国汽车强有力的竞争,三大汽车公司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直在市场份上挣扎. 1998年到2008年他们的市场份额已经从70%下降到53%。金融危机更是给三大汽车公司当头一棒,即使在市场好的时候,这些公司的利润额已经是非常薄弱或者亏损. 当危机来临的时候立即变成大面积亏损。

GM公司向美国政府求助,要求贷款,2008年度GM的经营业绩为亏损-310亿美元(该公司2007年亏损为-390亿美元,当时美国市场上很强劲)。福特公司在美国政府的贷款下生存了下来,但是克莱斯勒在20094月宣布破产,GM20096月宣布破产。毫无悬念,在宣布破产之后,汽车公司裁员工人、关闭工厂、减少产品型号、关闭经销商等一系列措施。克莱斯勒关闭了在美国25%的经销商,GM 2009年裁员四万七千人,相当于全球雇员的19%

这些裁员和破产看上去和丰田公司没有什么关系,美国人喜欢日本制造的车,因为它经济又耐用,低油耗。三大汽车公司从1973年的石油危机之后已经失去了竞争力,而丰田生产的车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丰田车在美国的历史起于1957年三菱公司销售了288辆车,并不受美国人当时喜欢,1965年丰田公司重归美国市场,引入了后来巨大成功的Corona车型,卡罗拉是丰田公司最畅销的车型,在140个国家共销售了2700万。丰田公司在危机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全球销售990万辆车,美国市场份额为14%,在美国销售的车辆超过在日本的。

在金融危机中,美国的制造商大量裁员,失业率达到了新高,美国的贸易赤字创了新的记录,政府的债务上限不得不提升。然而,虽然美国汽车制造业和政府的种种努力,美国在日本市场上只销售了屈指可数的几辆车。

2008年每一辆在日本所销售的雪佛兰汽车对应的是在丰田在美国销售的400辆汽车,如果把丰田车在美国工厂也包括的话,这个比例就变成是每一辆在日本售出的雪佛兰车相当于1300辆在美国销售的丰田车。

在日本,2009年福特销售172辆车,雪佛兰销售63辆车; 同时,丰田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了180万辆。日本的汽车市场对于全球来说是完全关闭的,而同时三大汽车公司把美国的一半市场让给了外国汽车制造商。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平息大众对进口商品的愤怒。 虽然丰田汽车有可能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丰田最新的战略显示出公司对此很犹豫,虽然公司永远希望赚更多的钱。丰田已经尝到了依靠外国市场的风险,他们的处境如果不采取防范措施的话,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话题:



0

推荐

陆旻

陆旻

28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文章